纳赀入仕

英文
简介
允许以向朝廷交纳金钱谷物等方式获取官职的制度。源于汉代的修卖爵令。汉文帝(公元前179~前157)接受晁错的建议,令民入粟实边,六百石爵上造,四千石为五大夫,万二千石为大庶长。但这时仅为授予爵位而非官职。西汉时规定有赀 (家财) 五百万钱以上者,可以为郎,自备车马服装到京师等候政府选用,称为赀选。汉武帝 (公元前140~前87) 时因连年战争,财政边防经费不足,于是开卖官爵之门,人物者补官,入羊为郎,后来又定武功爵十一级,民得买爵,诸买武功爵官首者试补吏,优先转正。东汉安帝(107~125)时令吏人人钱谷为关内侯、虎贲、羽林郎、五大夫、府吏等各种等级的官。不过直至此时选官尚未过滥,纳赀者不过借此谋得无实权的爵位或较低的吏职。但到了东汉末光和元年(公元178年) 朝廷竟然开西邸公开明码标价卖官,当时卖官价格不等,、如二千石官价二千万,四百石官价四百万。而且还可赊欠,即先到官,然后再加倍偿付买官之钱,这又促成了当官者的大肆搜刮。所得之钱藏于西园,供汉灵帝 (168~189) 等皇室人员挥霍享用。崔烈以五百万钱买到司徒,灵帝说: “悔不小靳,可至千万”,意思是卖的太便宜了,由此可见吏道之败坏。以后封建朝代时有纳赀授官之制,纳赀多者可授予实官。
拓展资料
电纳 还纳 康纳 戛纳 纳法 纳米 纳秒 派纳 “纳莉 还纳术